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

北門聖教會-二魚牧區-二魚小組 電影欣賞-屋頂上的提琴手

北門聖教會-二魚牧區-二魚小組 電影欣賞-屋頂上的提琴手
電影欣賞-屋頂上的提琴手


《屋頂上的提琴手》這部電影入圍當年奥斯卡最佳電影、最佳導演、最徍男主角獎,是一部經典的電影,不過,我看了二次才看懂導演要表達的故事。

[猶太人的傳統]

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、都要記在心上.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、無論你坐在家裡、行在路上、躺下、起來、都要談論。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、戴在額上為經文。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、並你的城門上。(申命記 6:6~9)


首先提到故事背景,猶太人的國家大概在西元七十年被羅馬帝國消滅,根據《種族學》,亡國超過五百年的民族就沒有希望復國了,但是以色列亡國一千九百年後,在西元一九四八年復國,這無疑是一個奇蹟,但背後的原因是什麼?答案在申命記第六章紅字所列出的經文,摩西臨終前叮嚀以色列人的話。音樂劇表現的方式是讓泰維出場時唱出答案:『傳統』。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,上帝曾應許他們的先祖亞伯拉罕,將來有一個後裔會使萬國得福,那個人就是彌賽亞(救世主),因此猶太人非常重視自己的家譜,嚴禁與外族通婚,確定彌賽亞來時可以認出衪來。 因為傳統的堅持,猶太人在全世界飄流了一千九百年,還能夠保留他們自己的文化。

泰維一家人住在烏克蘭南方,和當時一小撮猶太人一起住在一個叫「安特夫卡」的小村莊。當時猶太人結婚和中國人差不多,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事就這麼成了。但是泰維的大女兒賽朵,不喜歡父母親安排的婚事,早在一年前就和她的青梅竹馬情定終生。當男方和女兒向泰維坦白時,泰維無疑遭受重重的一擊,因為這違背了『傳統』,後來,他轉念一想,莫特這個人不壞,而且愛著自己的女兒,這樣的結果也不錯,因此泰維答應了。

二女兒的婚事更精彩,大女婿、大女兒至少還有請求過泰維,二女兒(哈朵)和二女婿(伯奇克)連問都沒問過泰維,自己決定後,才讓爸爸泰維知道,希望他能祝福。這種新的潮流與思想嚴重的挑戰泰維的『傳統』,泰維生氣極了,後來,他看到女兒的眼神心軟了,答應了這門親事。

三女兒(卡娃)愛上了一個俄國人(費耶卡),並且費耶卡和猶太人不同信仰,女兒試著說服爸爸:『這個世界在變』,泰維堅決的說:『有些事情永遠不會變。』。後來卡娃和費耶卡私奔了,雖然三女兒就住在附近,但在此之後,泰維就沒再認過這個女兒。

整部電影只講一件事情:『平衡』。『潮流』不斷地衝撞『傳統』,泰維應該怎麼辦呢?什麼要堅持!什麼要妥協!電影裏泰維從這個觀點唱給觀眾聽,又從另一個觀點唱給觀眾聽,他在兩者之間衡量,想找到一個平衡點,泰維保留住猶太文化最後的底線,不與外邦人通婚。還記得電影一開始出現在屋頂的提琴手嗎?那個人就象徵著"以色列的傳統",他站在屋頂上拉著小提琴,以色列的傳統一方面拉出優美的旋律,另一方面要注意平衡,一不小心失足掉下去,就會在這世界的潮流中粉身碎骨。大女兒和二女兒的婚事,提琴手都沒有出現,三女兒時,提琴手在她的旁邊用音樂呼喚她回來,她仍快速的投向情郎的懷抱。

電影的末了,猶太人難逃被萬國拋來拋去的命運,因沙皇的命令,安特夫卡村的猶太人被迫強制驅離。離開家園的猶太人各奔東西,屋頂上的提琴手跟在泰維一家的後面拉著小提琴,我很喜歡這一段,泰維的表情讓我印象深刻,他點頭示意歡迎提琴手一起同行。雖然傳統的包袱帶給他們許多的麻煩(只要歸化俄國,就不必流浪),但是泰維一家仍然照著摩西的吩咐,帶著猶太人的傳統一起往前走。

精選文章

小事的日子-至於我和我家 The Hunger Site

小事的日子-至於我和我家 The Hunger Site 擊點此處進入 The Hunger Site  網址 感想與負擔: 我曾經多次與人分享這個網站(The Hunger Site)。不必掏腰包,只要每天擊點一次,該網站的贊助商就會捐...

熱門貼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