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

小事的日子-曠野手紥 從聖經看哲學(一)

小事的日子-曠野手紥 從聖經看哲學(一)

聰明的人總是有許多聰明的問題,除了這一篇外,我還從網路上看到有人有類似的問題。
《約翰福音》第五章描述,耶路撒冷的畢士大池周圍原來躺著許多的病人,他們相信池水從地裏湧出來的時候可以治病,主耶穌經過畢士大池的時候,醫治了一個三十八年的癱子。《約翰福音》第五章是很容易翻到的聖經,前前後後我大概也看了四、五十遍,沒有一次覺得奇怪,但是有人有意見!
困難是怎麼發生的呢?
儒家相信每個人都有向善的動力,人要把握住這種動力,好好的發揮,努力不懈,擇善固執,最終止於至善,這才是做為一個『人』的價值,儒家把這種過程叫『君子』,每個人都能成為君子,每個人也都應該成為君子。『君子』的反面是『小人』,小人不是指陰險、專門暗算別人的人,小人的意思就是小孩子,小孩子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,剛出生的嬰孩才不管父母有沒有在忙、累不累、現在幾點鐘,他肚子餓了就哭,直到他的慾望滿足為止,這是標準的小人。所以人有向善的動力,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發揮這種力量,達到『善』的要求,事實上,當小人比較容易,大多數的人忽視內心向善的動力,所以儒家教育人怎麼樣成為君子。
既然要止於至善,那什麼是『善』?這太難定義了,不管東方還是西方的哲學家都很難對『善』做定義,翻閱儒家的典藉,雖然沒有對善做定義,但有很多行為被歸類叫做『善』,忠孝、仁愛、信義、和平都可稱為『善』,所以善是指某些的行為(儒家採用歸納法來解釋善),這點非常重要,因為儒家強調態度要真誠,發自內心的力量,如果內心不真誠,所有好的行為都是表演,這不叫善,這是演戲,內心真誠是必要條件,當內心已經真誠了,現在只要看外面的行為(是不是把內心的真誠表現出來),就可以界定這個人是不是君子,是不是善!
舉個例子,搭公車時,看見老太太上車,要不要讓座?(內心已經真誠了,老太太這麼老,我年輕力壯,我應該讓座),剩下的就是你真的站起來讓座還是繼續坐著裝做沒看見,讓座是『善』,不讓座則不是『善』,就這麼簡單。有一種情況例外,你的內心已經真誠,也準備讓座,這時候你突然抽筋,沒辦法站起來,這種情況怎麼辦?儒家認為這時候你沒有『善』還是『不善』的問題,善既然界定成行為,那就是一定要你做得到的行為,才有善惡的問題,做不到的行為,沒有善的責任。
回到畢士大池的這段聖經故事上:
耶穌為人真不真誠?耶穌為人當然真誠,這沒有問題,他裏面毫無虛假。
耶穌有沒有能力?他當然有能力,大家都知道他曾經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,七個餅分給四千人吃飽,耶穌的能力沒有問題。
既然耶穌很真誠,耶穌也很有能力,在畢士大池旁有幾百個病人,他只醫治一個癱子,那耶穌可以被稱為『善』嗎?
(未完待續...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精選文章

小事的日子-至於我和我家 The Hunger Site

小事的日子-至於我和我家 The Hunger Site 擊點此處進入 The Hunger Site  網址 感想與負擔: 我曾經多次與人分享這個網站(The Hunger Site)。不必掏腰包,只要每天擊點一次,該網站的贊助商就會捐...

熱門貼文